初冬的一個陰雨天,我們從河南固始縣城驅車56公里前往位于大別山綿延帶上的武廟集鎮皮沖村,去探訪一位深山里的駐村干部。
“山高石頭多,出門就爬坡,地無三尺平,年年災情多。”這是皮沖人的生活寫照。因此,皮沖村經濟基礎差,基層組織也弱,在全縣“雙薄弱村”之列。
“看,蔣主任在那兒呢。”同行的林業局干部指著路邊茶園里的幾個人說。只見一個身體敦實、面龐略黑的年輕小伙彎著腰,一手扶膝,一手指著茶苗,嘴里說著什么。這就是林業局辦公室主任蔣中平,2010年4月被派駐皮沖村任第一書記。
見到我們,蔣中平連忙從田里跳上草埂,邊蹭鞋上的泥,邊憨笑著說:“我沒啥好采訪的,請多宣傳宣傳這兒的林農吧。”
“以前山場荒著,俺們都不敢承包,怕賠本。”46歲的余道堂感激地說,“蔣書記來后,鼓勵俺們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承包山場,他還從林業局爭取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。俺一下子就承包了480畝,茶葉套種杉木、松樹、油茶、核桃等經濟林。俺還加入了新組建的皮沖村銀絲林業專業合作社,搞規?;a。3萬棵杉樹苗,現在已長到1米多高,3年后按20元/棵算,光這一項就有幾十萬元收入。”
“蔣書記給俺們建的是‘綠色銀行’。”村支書溫萬才補充道。說罷,溫支書硬拽我們去看蔣中平爭取到的項目——新翻修的村部、在建的村小學、剛修的一座橋和一條正在建設中的水泥路。
54歲的老溫當了10多年村支書,一直為皮沖的發展而發愁。蔣中平的到來幫他解開了難題。蔣中平到皮沖后,跑遍所有山頭,調查了解全村山場資源。和村兩委班子座談,走訪老黨員、商戶和能人,認真聽取他們對皮沖村發展的建議。據此制定了《皮沖村2010年—2013年發展規劃》,提出發展林業、茶葉和旅游的新思路。“皮沖是個山區村,只有依托山場資源,‘做山字經,念林文章’,結合林業局幫扶優勢,發動造林大戶帶動村民共同致富。”說起皮沖發展,蔣中平娓娓道來。
“像蔣中平這樣的駐村干部全縣有30名,他們依托自己所在單位,為駐在村跑項目、爭資金,改善基礎設施、發展經濟。”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長劉璇介紹說,一年多來,他們新培養村干部15名和村級后備干部30名,發展黨員41名,調整了3名村黨支部書記,使14個落后村變成了先進村,先后走訪群眾3.36萬人次,為群眾做好事、辦實事、解難事2780多件,受到了老百姓由衷的歡迎。
對于群眾擔心的“駐村干部走了咋辦”這個問題,劉璇說,我們正著手嘗試建立機關干部駐村長效機制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